污染的陰影
水體污染不僅導致幼魚畸形,還可能導致性別嚴重失調
葛洲壩下游新產卵場的出現,并未使野生中華鱘的數量穩(wěn)定下來,30多年來,野生中華鱘數量年復一年地減少。多年的觀測,危起偉發(fā)現,野生種群數量減少有著更加復雜的原因,其中長江水體的污染是最大的威脅。
2001年后,科研人員在長江里不斷發(fā)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,危起偉介紹,野生幼魚眼睛缺陷發(fā)生率為1.2%,軀體畸形發(fā)生率為6.3%。而這種畸形和無眼幼魚此前幾乎未發(fā)現過。
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(huán)境學院的胡建英教授的團隊對此開展的研究顯示,這種畸形與三苯基錫化合物有關,而三苯基錫多用于船舶涂料、木材防腐。它雖然在水體中含量極低,但通過食物鏈放大,可以在魚體中富集到很高濃度,并通過母子傳遞。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??诰W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